瑞创神州

汲古慧今 | 让兵书古籍在保护利用中焕发新的生命力

我国是一个具有上下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有着璀璨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古籍作为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
是我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传承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主要依据,
亦是不可再生的重要文化资源。

在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中,中华民族在军事领域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更是在世界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而就此形成的兵书文化,即是我国古老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保护好兵书古籍资源,对促进文化传承、连结民族情感、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统一及社会稳定具有重要的作用。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兵书珍品展厅

 ​“兵书,乃古人论述兵法之书,后用作军事著作的通称。” 我国自古兵学昌盛,兵书源远流长。在数千年血与火的战争实践中,中华贤哲对“国之大事”慎之思之,理性之光通透军事和国防,形成卷帙浩繁的兵学著述。中国古代兵书蕴含着先哲们独特的思维方式、丰富的哲学思想和卓越的战争智慧,是中华民族创造的重要文明成果,亦是历史文化遗存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兵书涉及到战争组织、指挥原则、战术技巧、武器装备、防御建设、军队管理和训练、后勤供给、士气教育等方面,是描绘中国古代战争学说的重要载体。经过千百年的沉淀积累,已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至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兵书的书籍形式和门类划分如下: 

▲《武备志》

军事类书:是汇集军事资料,分门别类进行编辑的著述。早在唐代杜佑编辑类书《通典》时,就专门设置了“兵典”。宋代编辑的《太平御览》《册府元龟》《渊鑑类函》《通志》等类书、政书,沿袭《通典》的体例而有所发展。中国最早的军事类书是宋人曾公亮等编纂的《武经总要》,卷帙最多的军事类书是明人茅元仪编纂的《武备志》。

▲《孙子兵法》竹简

军事理论类兵书:乃古代兵学大家对古代战争作出的经验总结、提炼和理论升华,如被誉为“兵学圣典”的《孙子兵法》和与之齐名的《吴子》,这些著述反映了当时的战争规律和特点,记录了他们卓越的军事思想,具有重要的军事史料价值和军事学术价值。

p4325-5
▲《补汉兵志》

军制类兵书:军事制度古称兵制,是军队组织管理的基础,与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等社会制度有着密切关系。历史上很多兵家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撰写了大量有关兵制的著述。如宋陈傅良撰《历代兵制》、钱白石撰《补汉兵志》,清鄂尔泰等编纂《钦定八旗则例》等。

▲《纪效新书》

训练、兵器类兵书:军事著述的一种专题形式,如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撰写的《纪效新书》《练兵实纪》为军事训练类兵书中的经典之作;三国时期诸葛亮等辑的《火龙经全集》、南北朝时期陶弘景撰写的《古今刀剑录》、明代孙承宗所撰《车营扣答合编》、焦勖等撰《火攻挈要》等对兵器技术进行了专门论述。这些著述对于现代军队建设也具有重要借鉴价值。

▲《读史方舆纪要》

军事地理类兵书:中国古代军事地理学长期处于领先地位。《孙子兵法》中就设有专篇论述地理环境与行军作战的关系。其后历代正史、典章著述和兵书等都记有大量军事地理内容。专门的军事地理类兵书出现于明清时期,尤以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最为著名。随着近代边疆危机的加深,记录边疆军事地理的著述日益增多,在抗击列强入侵斗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类兵书:以注释兵书的方式阐发个人对军事问题的见解,是中国古代兵学发展的特有方式。自三国时期曹操注释《孙子兵法》以来(见《魏武帝注孙子》),历代注疏兵书者不乏其人,仅注疏、讲解《孙子兵法》的就达数百种之多,其中佳作迭出,蔚为大观。

▲《大清兵阵图式》

阵法阵图:阵,是冷兵器时代、冷兵器与火器并用时代的作战队形。中国很早就出现了阵、阵法和阵图,传说中黄帝之臣风后所著《握机经》、诸葛亮的“八阵图”等都是历史上的著名阵法和阵图。

p4325-10
▲《十七史百将传》

名将传记:以阐述其作战指挥艺术为要旨,是兵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以宋代张预的《十七史百将传》问世最早、影响深远。其后的将帅传记或题有赞语,或配以人物绣像,图文并茂,颇具特色,如清代丁日昌辑《百将图传》等,在兵学历史与军事思想的通俗化、普及化方面发挥了独特作用。

▲《湖南凤凰厅沿边碉卡哨台墙壕全图》

舆图与战场实景画:舆图是反映军事地理、兵要地志的兵书,历代皆有创作。清乾隆年间,采用西法绘制战争场面,并制成铜版印刷,为后人留下难得的战场图像资料。如:清彩绘本《湖南凤凰厅沿边碉卡哨台墙壕全图》《御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霍斯库鲁克之战》《御题平定准部回部得胜图-平定伊犁受降》等。

兵书古籍见证了我国历代军事力量发展历程,在哲学、天文学、气象学、历史学等方面都有相当高的研究价值,对当今政治、军事、外交等领域都有着不容低估的指导意义。然而由于时间的流逝、环境的影响以及纸张自身材质等因素,兵书古籍所遭受到的损害也日益显著,图案模糊、字迹泼墨、潮湿虫蛀、老化酸化等,严重地影响了古籍的保存和利用。这种现象已经引起民众和专家们的广泛关注,国家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以促进兵书古籍及其他古籍的修复与保护。

▲古籍修复

传统的古籍修复坚持“抢救为主,治病为辅”的原则,遵循“最少干预”“整旧如旧”“过程可逆”和“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等工作要求来执行。整个手工修复工序多达十几项,选什么样的纸,做什么样的浆糊,如何清洗压平书页都极其的讲究,是一个复杂又耗时很长的过程,常常达到数年之久。而这些费时费力修复好的古籍因其自身重要的文献价值,更是无法轻易让普罗大众接触到,更遑论使用了。

在传统手工修复和整理古籍方法不具效率的情况下,如何让束之高阁的兵书古籍活起来、传下去、走进大众的视野,确保“古籍中所包含的文字能够真正发挥其固有作用,得以存续并利用”,是业内不断探讨的话题。近年来,伴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广泛应用,古籍数字化已成为了古籍界的共识与方向,成为了重要的解决方案之一。通过将兵书古籍进行高清扫描,并配合相关软件技术,将其转换为结构化电子文献实体,这样用户就可以在计算机或移动设备上查看并学习这些宝贵的历史资料。

▲古籍数字化加工

数字化的一个最大优势是,它能够避免数据资源毁损或失去的风险,从而保证古籍内容的长期保存性。同时,在数字化过程中做到“数字还原”,能更好地保持古籍本来的形态特征,让人们能够感受到古代文化生活的思想、意识及知识内涵。此外,由于数字文档的便捷性和可搜索性等因素,数字化兵书对于教育、学术交流、文化普及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意义。当然,数字化加工只是兵书古籍再开发利用的其中一种方式,我们需要持续探索更多的技术方法来实现兵书古籍文化遗产的数字转型与传承。

兵书古籍是国家和军队的宝贵财富,其蕴含的军事意义和政治意义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国防建设、保障国家安全,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我们既要继承和发扬古代兵学智慧,又要引进和借鉴世界各国军事思想成就,更要珍视和弘扬我党我军理论建树和实践经验,在传承历史的基础上创新,在尊重经验的前提下开拓,在军队建设的实践中完善。我们唯有做好兵书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促进古籍资源得到深入发掘,充分挖掘其军事历史文化价值和实际使用价值,才能发挥其支撑古代军事战略研究的重要作用,并且为现代国防军队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通过兵书古籍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向大众揭示其中所描写的传世智慧与价值观,赋予其全新的生命力,使其成为军队建设、战争指挥、政治斗争、商业经营、企业决策、社会安全等方面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思想源泉,为民族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为人类文明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内容参考:
中华古籍保护网
解放军报 2022年6月11日《腹有兵书气自雄》
军事科学院图书馆兵书珍品展

Scroll to Top